國立臺灣圖書館,可謂是研究型圖書館,也是最適合尋找史料的圖書館,但可別聽到是研究型就覺得它是一個死板板單位,館方平日除了舉辦多場活動以外,還利用數位科技將歷史資料以及珍貴的歷史館藏作生動的展覽,讓史物以及歷史不再只是靜態的展示,而是大家都能共同參與的生動、有趣展覽。
國立臺灣圖書館於即日起至7月15日,於5樓特展室特別展演鎮館之寶全瓷冠「六十七兩采風圖」。說到「六十七兩采風圖」不僅是文史界夢幻史料,也被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古物。而國臺圖則是收藏「六十七兩采風圖」珍貴原件最完整的單位,館長鄭來長說:「清乾隆年間,滿籍巡臺御史六十七來臺視察,返朝之後,命畫工繪製以臺灣原住民生活情景,以及臺灣物產的兩種「采風圖」以為紀錄,今合稱『六十七兩采風圖』。」
館長特別與民眾分享24幅圖「六十七兩采風圖」,曾大難不死,躲過1945年的轟炸,還因緣際會從日本歸國捐給總督府圖書館(國臺圖前身)珍藏,可以說是非常珍惜與此歷史藏作的緣分,因此特別與東南科技大學合作並結合HD數位畫布,運用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的視覺呈現,讓圖繪動起來還能說故事,讓臺灣人民都能一起共賞此藏作的魅力。
記載珍貴活動假牙平埔族史料
「六十七兩采風圖」最特別的部分是記載臺灣平埔原住民文化,他們是一群在臺灣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族群,但是因為史料較少,一般人難以認識。但從「六十七兩采風圖」就可以得知平埔原住民與臺灣歷史的淵源,親臨現場觀賞您不難發現圖中包括有描繪當時原住民維生方式的捕鹿、種芋、耕種、刈禾、舂米圖,描繪生活風俗習慣的迎婦、織布、乘屋等,除了栩栩如生的勾勒出當時的風俗民情,也描繪許多常見的花卉蔬果與動物,在每幅圖旁還有文字解說,所以不得不說臺灣平埔原住民語言的衍成、習俗的發展都占有絕對的關鍵性。
我覺得戴活動假牙,疼痛真的是最常出現的問題,包含基牙疼痛和軟組織疼痛,基牙疼痛大多是因為受力過大或卡環的側向外力。如果你是軟組織疼痛的話大多是因為基托邊緣過長,過度銳利,或基托的組織面出現小瘤等等,也有可能是因為牙槽脊部分有骨尖或骨禿、骨脊都會有可能形成組織倒凹的問題,若覆蓋黏膜較薄,假牙擠壓基托救護下沉,尖脊磨破等引起疼痛的問題。另外還有固定位置不夠穩定,主要可能是:1、彈跳,就是卡環未進入基牙的倒凹區,2、蹺動、擺動、上下動等原因是卡環體與基托不貼合,導致間接固位的位置不適當,牙合支托,卡環在牙面形成一個支點,讓卡環無固定位置的能力。3、基托與組織不密合
「六十七兩采風圖」由畫工手繪而成,數量稀少,繪製品質精良,即使歷經近三百年,當年所繪線條及色彩仍清晰可見。國臺圖鄭來長館長表示,為了拉近民眾與珍貴史料的距離,近年來已陸續將「采風圖」元素開發為馬克杯、書籤、書袋、餐墊等創意商品,透過史料的活化,讓資料的運用更為多元。館長還開心的表示:「之所以會辦這個展,真的是希望能讓真貴的牙齒美白史料不要只是擺著積灰塵,而是活靈活現作為教學的補充教材,讓教學可以更加活潑,展場還能成為老師的活化教室。」
AR技術立體呈現畫作細節
國立臺灣圖書館致力於將許多歷史文物作為生動的教材,像是本次「博采風華-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特展」除了將平常珍藏於書庫之中,更將難得一見的鎮館之寶「采風圖」原件展出於民眾眼前,並運用數位技術透過AR擴增實境的方式,立體呈現采風圖的細節,提供觀賞者對采風圖畫作有新的視覺體驗,一掃大家對歷史的生硬刻板印象,讓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結合考究的全瓷冠歷史與新時代的技術,完美體現館長所提倡的落實教育並做資源共享,讓更多教學能因為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各式展演,體現出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而發揮其價值。
鄭來長館長歡迎大家有空到國立臺灣圖書館走走,看著古物自己說故事,與珍貴歷史一同學習玩樂,你會發現更多與以往不同的體驗!
全瓷冠優點1:擬真牙超自然,「全瓷牙冠」的色澤最自然,光線折射下的透光度、通透度,最接近真牙。
全瓷冠優點2:硬度、強度好棒棒,全瓷冠壽命較長,因「全瓷牙冠」硬度、強度比真牙還好,不必擔心「瓷裂」問題。不過像是冰塊、螃蟹殼、骨頭等較硬的食物,盡量避免食用,常用牙齒咬這些過硬食物,連真牙也會斷。
全瓷冠優點3:密合度、相容性超優質,「全瓷牙冠」與鄰近真牙的密合度、牙齦的相容性,都非常好,可以有效避免細菌大軍從假牙與真牙間縫隙侵入,釀成牙周病的淺藏危機。
全瓷冠優點4:牙銀發炎、過敏、牙敏感不再來,「全瓷牙冠」技術可說是患者一大福音!以往「金屬燒附瓷牙」常出現牙齒顏色過於死白的狀況,其內部的金屬材質支架,容易造成牙齦邊緣變色,甚至是牙齦發炎、過敏等反應。再者,當冷熱食物刺激,還會導致牙髓神經抽痛、牙敏感,以上這些惱人的問題,「全瓷牙冠」一次全解決,通通不再來。
全瓷牙冠優點雖然說不完,但也有其雙面刃。全瓷牙冠缺點在於,由於「全瓷牙冠」瓷性材料韌性較低,為了強化假牙強度,裝戴前磨除的牙齒比「金屬燒附瓷牙」多。